——閱讀《資本使命:資本流動、影響力和人本追求》
◎鄧 宇
現在,當人們談論資本或投資時,往往有一個先入為主的概念,即從物質層面賦予資本更多的內涵,并將資本視為一種特殊的資產或財富。對此,被譽為“影響力投資教父”的美國投資者杰德·艾默生在《資本使命:資本流動、影響力與人本追求》一書中提出,要反思資本與投資,賦予資本更多的社會、環境和人本內涵,在資本與投資、利潤與慈善、社會回報之間尋求平衡。
在書中,作者從本質出發,追溯資本、投資和財富管理的認知根源,連接金融、生命、世界、個人使命和價值,認為資本和投資的立足點仍然給社會更多的回報,即為人類社會創造更好的生活,幫助更多的個人實現生命價值。
什么是“融合價值”?
“融合價值”是作者在20世紀90年代末提出的概念,即人們創造的價值是社會、環境和經濟元素的融合。如今,“融合價值”與流行的ESG概念相似。
在當今世界,經濟和金融不僅與資產回報、財富增長等命題有關,還與人類生存、社會發展和個人價值實現有關。正如作者在本書前言中所解釋的,2020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導致全球“大停頓”,不得不停下來反思生命的本質、經濟秩序結構、人與自然與世界的關系等。為此,作者在這本書的開頭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目前,金融資本主義主導著大多數人類社會——這是一個定義、創造、評估和交換資本的全球體系。這是我們想要的嗎?
作者致力于探索如何將價值、使命和影響力投資融合起來,而不是在書中“神圣化”資本或過度貶低資本。回顧人類社會的發展歷史,雖然資本在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但資本的使用在不同時期被賦予了不同的價值。在早期的工業革命時期,資本是擴大生產的重要因素,在大生產時期,資本的財富功能得到了增強。作者認為,全球“大停頓”給了人們重新思考資本使命的機會。過去,人們沉迷于資本的各種角色,對其使命的理解非常膚淺。在作者看來,資本的核心是社會建設,而不是超越社會邊界的客觀經濟規律。然而,由于物質主義的興起和經濟金融資本的興起,資本的使命被機械地賦予了經濟貨幣化。如果資本能夠用于促進人類福祉和社會文明,資本也將具有更高的價值。
通過現實情況,作者希望人們能夠反思資本的價值,回歸資本的使命,從個人價值維度給資本更高層次的內涵。如果我們把資本放在人類社會的圖景中,我們會發現我們每個人都與資本密不可分,資本使命的回歸最終仍然需要我們每個人重新思考和提高對資本使命的理解,以及資本應該如何為未來的公眾服務。
作者提出了“整合價值”,并創造性地提出了影響投資的新概念。影響投資是通過資本的作用,重點關注社會福利、自然生態、社區環境治理等商業項目,對社會產生更好的影響,同時帶來可持續、增值潛力的投資回報。如今,資本向善、科技向善的理念越來越受到公眾和機構的青睞,突出了影響力投資范圍的不斷擴大。作者表示,影響力投資要求我們超越今天對世界和社會的信念,從全面、歷史意識、廣泛、催化的角度擁抱我們未來的生活。
資本和投資的使命
資本本身沒有褒貶之分,但現實社會對資本的看法是負面的。主要原因是資本在過去幾百年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資本的權力擴張導致了許多問題,如環境污染、生態破壞、金融資本套利和投機。烏爾里克·赫爾曼在《資本勝利》一書中稱這些現象為“資本的破壞”。
作者認為,如果我們真的想改變資本市場,使它更加公平,成為促進經濟公平、社會變革和綠色星球的重要工具,那么我們不僅要探索資本的使命,而且要從更深層次的影響力投資,探索資本的價值。為此,作者在書中寫道:“當你擴大對自我邊界的認知時,你很可能會通過為他人投資而變得比為自己投資更富有。”
這一觀點激發了資本的另一個鏡像。我們可以試著從另一個角度討論資本的內涵,即資本的功能和作用更依賴于資本所有者的價值觀,在資本投資過程中,如果投資者只關注追求物質財富的增長,忽視人類社會或環境,那么這些資本可能成為負面投資,但如果基于影響投資,那么這些資本有使命感,可以發揮積極作用。
但是,有沒有這樣的現象?也就是說,過度的影響力投資可能會使影響力投資具有很強的功利性。在這方面,作者認為,討論影響投資的前提是回歸對個人價值觀的關注。因此,作者進一步討論了書中價值觀與價值觀的統一 、人與自然的融合,真理的發現,金融的價值信仰等,從而塑造影響力投資的新范式。
展現更有價值的投資影響力
本書的作者是國際公認的社會創業、戰略慈善和影響力投資領域的先鋒、專家和思想領袖,具有豐富的領導、管理和咨詢經驗。因此,作者提倡的許多概念都具有跨知識領域的特點。在本書的許多章節中,作者討論的焦點是人類的追求,包括理性、真理、價值觀和信仰,從哲學的角度給予更高的投資意義。
作者在書中指出,如果我們想了解資本而不僅僅是金錢,我們必須首先探索我們對資本使用的理解,認識到它的使用遠遠超出了我們自己的福祉和創造更大財務回報的能力。從這個角度來看,有影響力的投資并沒有避免資本的盈利能力,而是強調了資本的使命,即作者所說的“擁有金錢的目的最終可能是為他人而不是自我管理財富”。一般來說,每個人都可以通過資本的作用過上更好的生活,給這些投資帶來更積極的影響。因此,這本書與其說是為了幫助我們找到資本的使命和投資的價值觀,不如說是為了幫助我們拯救自己,發現自己,喚醒人類的良心。
從這位頂級有影響力的投資學者身上,我們可以看到,新一代投資者的概念與過去不同。在工業生產期間,投資者更加關注財富的積累、生產的擴大和效率的提高。在數字經濟時代,隨著信息流、資本流和物流的出現,雖然生產效率更高,技術更先進,但衍生出更多的風險和挑戰,經濟脆弱性更加突出。另一方面,我們每個人最終都會從影響力投資中受益,使命感會讓人們更加堅信影響力投資的意義。
淡馬錫影響力投資總裁伯努瓦·瓦倫丁認為,世界和影響力投資行業正處于歷史關鍵時期,社會迫切需要有使命感的投資來應對最迫切的挑戰,影響力投資迎來了拐點。根據全球影響力投資聯盟(GIIN)全球影響力投資市場規模達到1.2萬億美元的《2022年影響力投資市場規模報告》。盡管影響力投資的規模不斷擴大,但與實際需求相比,這些投資似乎仍然是“杯水車薪”。目前,地緣政治持續動蕩,全球經濟低迷,金融風險層出不窮,正在考驗人類的集體智慧。然而,由于缺乏國際一致行動或國際共識,問題變得更加復雜。
可以看出,未來的影響力投資可能不再是一種補充或概念,而是需要盡快付諸實踐。政府組織、跨國公司、科技企業和投資機構應密切合作,共同應對更大的挑戰。例如,根據氣候政策倡議組織的最新報告《氣候金融全球格局:十年數據》,2011年至2020年共承諾氣候融資4.8萬億美元,年平均增長率為7%,但目前的增長水平仍不能達到1.5攝氏度的氣候目標。此外,私營部門氣候融資規模年復合增長率僅為4.3%,而公共部門年平均增長率為9.1%。可以看出,私營部門還需要在氣候融資等影響力投資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另一個例子是,根據聯合國發布的《2022年可持續發展目標報告》,過去25年全球減貧努力遭遇嚴重挫折,2022年有7500萬至9500萬人生活在極端貧困中; 全球有多達8.28億人在2021年遭遇糧食危機。
因此,國際社會不僅要反思,還要探索解決社會、環境和治理問題,這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正如作者所說,我們可能會考慮資本的使命是為自己提供一切外在的東西,讓你過上更充實、更自由、更完整的生活。這些嚴重的社會、環境和氣候變化不僅是一個國家、地區和社區的事務,而且與每個人都有關。因此,影響力投資將不再局限于少數機構或群體,每個人都應該參與其中。
本文僅供讀者參考,任何人不得將本文用于非法用途,由此產生的法律后果由使用者自負。如因文章侵權、圖片版權和其它問題請郵件聯系,我們會及時處理:tousu_ts@sina.com。
舉報郵箱: Jubao@dzmg.cn 投稿郵箱:Tougao@dzmg.cn
未經授權禁止建立鏡像,違者將依去追究法律責任
大眾商報(大眾商業報告)并非新聞媒體,不提供任何新聞采編等相關服務
Copyright ©2012-2023 dzmg.cn.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備2023001087號-2